→ 政策法规

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

最新项目更多>>

  • 慈善情暖江城

    已筹款:¥12282058.08
  • ​一个都不该少

    已筹款:¥2749251.42

转载I我国城乡社区治理取得了哪些成效?如何发挥慈善第三次分配作用,促进共同富裕?

2021-09-18 21:59

来源:国新网、中国网

  9月17日,国新办举行扎实做好民政在全面小康中的兜底夯基工作发布会。民政部副部长王爱文就“在巩固脱贫成果方面将采取哪些新措施?”“近年来我国城乡社区服务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?”“如何发挥慈善第三次分配作用,促进共同富裕?”等问题回答记者提问。

微信图片_20210918215513.jpg

香港中评社记者:当前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,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。请问在确保困难群众同步迈进小康社会方面,民政部做了哪些工作?此外,“十四五”时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时期,在巩固脱贫成果方面,民政部有哪些考虑?


王爱文:

  习近平总书记在“七一”重要讲话中庄严宣告,我们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,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。近几年来,民政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、国务院决策部署,聚焦脱贫攻坚、聚焦群众关切、聚焦困难群体,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,织密扎牢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。主要做了四方面工作:

  一是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兜底保障任务。积极推动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。全国所有县(市、区)农村低保标准全部动态达到或超过国家扶贫标准,将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兜底保障范围,实现了应保尽保。全国共有193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或者特困供养制度,大概占整体脱贫人口的五分之一左右,圆满完成了党中央赋予民政部门脱贫攻坚兜底保障的重大政治任务。

  二是有效保障了受到疫情、灾情和物价上涨等因素影响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。民政部及时调整,密集出台了社会救助政策措施,指导各地及时足额发放救助资金,适时启动社会救助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,适度扩大低保、特困供养和临时救助范围,包括向生活困难、没有参加失业保险的失业人员发放一次性临时救助金。到去年底,为低保对象、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众一共增发生活补助、价格补贴等达到285亿元。有效降低了因灾情、疫情、物价上涨等因素对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影响。

  三是进一步改革完善了社会救助制度。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,推动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,完善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,包括将低保边缘家庭中的重病重残人员按照“单人户”纳入低保,相当于“一人一策”;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,适当拓展了特困人员无劳动能力的残疾种类和等级,放宽了这些方面的认定条件,更多生活困难的残疾人和未成年人纳入制度保障范围;进一步强化临时救助兜底功能,全面建立了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,群众出现困难可以及时得到救助,包括开展了小金额先行救助,及时解决了困难群众的突发性、紧迫性的生活困难问题。

  四是稳步提高社会救助保障水平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中央财政和各级财政都不断加大资金投入,全国城市低保平均标准从330.1元/人·月,增长到目前的694元,增长了1.1倍。农村低保标准从2068元/人·年增长到目前的6150元,增长了1.97倍。农村的低保标准提高速度远远快于城市低保标准,保障了各类困难群众更好地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。

  下一步,民政部将围绕巩固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,确保困难群众同步迈进小康社会,进一步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,不断改革和完善社会救助制度,更好地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。主要是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:

  一是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政策。保障在过渡期社会救助政策的总体稳定,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到社会救助范围,重点关注因灾因疫致贫返贫的群众,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。这是党中央交给我们的政治任务,这条底线一定要守住。同时,实行低保渐退政策,对家庭人均收入超过当地低保标准的,给予一定时期的渐退期,让群众能够逐渐过渡、逐渐适应。

  二是开展巩固社会救助兜底成果“回头看”。会同乡村振兴局等部门适时利用数据库对比,像脱贫不稳定的人口、边缘易致贫人口和突发困难户的数据,通过部门间的数据共享和对比,及时甄别发现困难人口,对这些人中没有纳入兜底保障的,及时纳入到兜底保障范围。

  三是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。重点对五类人加强收入状况监测,他们是低保对象、特困人员、低保边缘人口、易返贫致贫人口、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刚性支出较大导致生活出现困难的人口,对这五类人实现动态监测,做到及时发现、精准干预、精准救助。

  四是健全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制度。打造综合救助格局,包括最低生活保障、特困供养、临时救助和医疗等专项救助,把各项救助政策综合起来精准施策。

  五是大力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水平。主要是强化信息手段的使用,为困难群众提供更加方便、更加高效、更加精准的救助服务。



新华社记者:近年来我国城乡社区服务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?下一步民政部将采取哪些措施不断提升居民获得感、幸福感和安全感?


王爱文:

  首先和大家分享一组数据,这组数据是关于今年城乡社区工作者和城乡社区受到表彰的情况。在建党百年之际,党中央授予的“七一勋章”有29位同志,这29位同志中有8位长期在城乡社区工作。党中央表彰了500个抗疫先进集体和1499名先进个人,表彰了36个村(社区),表彰了101名城乡社区工作者;在党中央表彰的1501个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和1981名先进个人中,有117个村(社区)、173名城乡社区工作者入选。通过这三组数据,可以总结出三个特点:第一,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城乡社区、社区工作者的关心关爱;第二,体现了城乡社区、社区工作者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;第三,彰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城乡社区治理所取得的显著成效。

  党的十八大以来,城乡社区治理有哪些成效呢?主要是四个方面:

  一是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明显增强。我们全面加强了党组织对城乡社区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。从这次城乡社区组织换届可以看出,目前24省(自治区、直辖市)完成了社区党组织、社区群众自治组织“两委”换届。换届后,绝大多数村居委会主任和村书记都实现了“一肩挑”,而且两委班子的交叉任职比例大幅度上升,这有利于我们加强对基层组织党的领导;另外,还加强了对基层的减负工作,给基层赋能减负,依法确定社区工作事项,让社区有时间、有阵地、有资源为群众服务;还加强了城乡社区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,完善了职业体系和岗位薪酬制度。在这些方面,发达地区比如上海做得比较好。

  二是基层群众自治深入发展。立法调整了村委会和居委会的任职期限,由三年调整为五年。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明确了村委会、居委会的特别法人资格。在法律上的重大规范和调整对稳定城乡社区工作者队伍、推动城乡治理的深化、稳定群众的社区服务预期,都起到很好的作用。在推动群众自治方面,全国大部分县(市、区、旗)都制定了社区协商议事目录,修订了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,现在基层社区群众的协商氛围进一步浓厚,85%的村建立了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制度,89%的社区建立了社区居民代表会议,还普遍建立了村(居)务监督委员会,监督村(居)委会的财产、集体财产怎么分配,土地怎么分配,国家给的资金怎么花等。

  三是为民服务功能不断增强。大力推进以党群服务中心为基本阵地的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。到去年底,城市综合服务设施实现了全覆盖,农村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了65.7%。在“十三五”期间,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提高18个百分点,农村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提高53.4个百分点。每个村和社区都有综合服务平台,群众办事更加方便。另外,加快推进智慧社区建设,推进“互联网+社区服务”,推进网格化,实现了“掌上办”、“网上办”,社区为民、安民、便民功能不断增强。

  四是治理体系更加完善。推进自治、法治、德治有机融合。大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,推动社区与社会组织、社会工作者、社会志愿者、社会慈善资源的联动机制,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。

  前不久,《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》对“十四五”乃至今后更长一个时期的基层治理作了顶层设计和长远谋划。民政部按照党中央、国务院要求,制定了“十四五”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,规划报国务院审批后将出台。下一步,民政部将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的领导和党建引领,推动城乡社区治理服务建设,包括完善党建引领的社区共享共治格局,推进村委会、居委会规范化建设。同时,实施好“十四五”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,力争在“十四五”期间我们的社区服务水平有更大提升,质量更高,群众更加满意。



国新闻社记者: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中慈善事业发挥了哪些作用?并且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,要如何进一步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?怎样发挥好第三次分配的作用,促进共同富裕。


王爱文:

  慈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国的慈善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。到去年底,全国登记的慈善组织达到了9480个,净资产近2000亿元。注册的志愿者已经达到了2.09亿人。慈善力量在扶贫济困、扶老救孤、助残优抚、科教文卫、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,特别是在脱贫攻坚、疫情防控、抗灾救灾这几个方面的作用尤其突出。

  在脱贫攻坚方面,慈善组织这几年每年用于扶贫济困的支出达到了500亿元。在生活救助,助医、助学、文化扶贫、消费扶贫,包括易地扶贫搬迁等方面,慈善事业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。特别是有效支持了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。例如,“大爱平江”项目前不久获得民政部授予的第十一届中华慈善奖,获奖代表还在表彰会上作了发言和介绍。

  在疫情防控方面,去年疫情防控过程中广大慈善组织、爱心企业、爱心人士累计捐赠的资金达到396.27亿元,物资达到10.97亿件,为打赢武汉保卫战、湖北保卫战,为全国抗击疫情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。就在今年,在救灾方面慈善力量发挥的作用也是可圈可点。上个月发生在河南郑州的特大洪涝灾害,社会各界包括慈善组织和红十字会,对河南郑州等地的资金捐助已达到83亿。

 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,发展慈善事业,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的决策部署。前不久,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提出“构建初次分配、再分配、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”的明确要求。慈善事业作为第三次分配的主要方式,是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重要补充,应共同发挥好促进共同富裕的积极作用。民政部将采取以下三个方面措施,进一步发挥慈善事业的第三次分配作用。

  第一,要完善慈善制度与政策。推动完善税收优惠和扶持政策,并落实好这些政策;探索建立慈善行为的记录和激励机制。同时完善志愿者注册、服务记录等制度,完善慈善信托管理制度。通过这些激励政策和措施,进一步拓宽居民收入、社会财富向慈善事业涌流的渠道。要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的需要,大力发展互联网慈善,推动慈善形式不断创新。同时,还要做好社区群众身边的慈善,强化慈善的便利性、普及性和可及性,引导慈善资源向基层倾斜。创新慈善资源同社会组织、社会工作、社区志愿服务等方面的联动机制。

  第二,要大力弘扬慈善文化。“人人皆可慈善”,慈善是一个社会性的事业,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,这也是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。民政部将继续宣传贯彻慈善法,传播现代慈善文化。我们把9月5日作为“中华慈善日”,今年的9月5日是第六个“中华慈善日”。同时,建立了慈善的表彰制度,今年9月5日民政部隆重表彰了在慈善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第十一届“中华慈善奖”的获奖者。这些获奖者中有崇德向善、甘于奉献的慈善楷模,有聚焦民生、专业高效的慈善项目,有勇担责任、回馈社会的捐赠企业,有乐善好施、慷慨解囊的捐赠个人。他们贡献突出,事迹感人,希望社会各界向这些榜样学习。同时,也希望相关部门和新闻媒体大力宣传“人人可慈善”的理念,更好推动慈善文化进机关、进企业、进学校、进社区、进乡村,为慈善事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。

  今天新闻记者朋友都在场,我认为弘扬慈善文化,做大慈善事业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参与,也需要我们新闻媒体的大力推动。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》把慈善分为六大类,咱们不能一说慈善就是捐款捐物,实际上做一些公益服务、志愿服务,甚至维护社会秩序,宣传一些慈善理念这都是在做慈善。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兴起,慈善的形式在不断创新。有的互联网平台推出一些日捐、月捐的项目,还有跑步捐等形式,步数记录上传到慈善平台,根据活动时间相应配捐一定资金,这样健康和慈善一举可得。有的慈善组织把自闭症儿童的绘画作品搞义拍,募集了不少钱,这也是对受助群体的关爱和支持。现在慈善形式大大创新了,随时随地都可做慈善。不一定把慈善活动理解成过去那样,希望通过我们大力推动,让慈善成为一种行为、成为一种习惯,人人都能够献出一点爱。

  第三,要培育慈善组织,加强慈善组织建设。在现代慈善事业中,慈善组织是连接社会慈善供需的纽带,特别重要。所以要大力发展慈善组织,发展志愿服务组织,提高他们对慈善资源的组织能力、配置能力。作为社会组织、慈善组织的监管部门,民政部要加强对慈善组织事中事后的监管,加强联合执法,让慈善组织募集的每一分钱、用出的每一分钱都能够清楚透明,确保群众的爱心善举直达所需,确保每一笔慈善资金、每一个慈善项目都能放在公众监督之下,让它更有效地发挥作用。


来源:国新网、中国网


武汉市慈善总会
地址: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高雄路105号3楼
电话:027-85729696 传真:027-85729696邮编:430015
法律顾问:武汉市易斯创律师事务所 周亚平
鄂ICP备13001371号-1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316号

技术支持:北京厚普聚益科技有限公司

扫码关注官方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