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-08-15 00:00
2023年,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,是三年艰苦的疫情防控转段后,经济、社会逐步恢复发展的一年。面对困难复杂的内外形势,武汉市慈善总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深入贯彻落实慈善工作宗旨,锐意改革创新,积极探索适应全市慈善事业发展的新思路、新方法,切实加强规范管理,统筹做好慈善募捐、慈善救助、慈善宣传等各项工作,发挥在全市慈善工作的示范、引领、支持作用,积极推进全市慈善工作高质量发展。
2023年,市慈善总会接收社会捐赠款物4433.47万元,比上年度增加23.03%。市慈善总会2023年使用款物2671.16万元,占上一年度募集规模的71.81%,达到《慈善法》关于慈善款物使用占比为上年度募集规模的70%以上的要求。2023年,市慈善总会荣获首届“湖北慈善奖”“优秀慈善组织”称号。
一年来,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:
一、拓宽募捐渠道,链接慈善资源
(一)积极发展网络募捐。在日常募捐工作中,总会深入分析大众捐助需求和心理,适应不同大众需求和慈善募捐工作实际,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日常募捐工作。通过引导捐赠人利用微信群、朋友圈等社交平台,邀请朋友共同参与公益捐赠活动,开展“一起捐”。将困难个体受助需求通过网络发布,寻求爱心帮助,开展“结对捐”。适应爱心人士经常性奉献爱心的需求,开设“月捐”定期捐助。将爱心捐助与大众健身活动相结合,开设“步捐”等。网络募捐方式的丰富,为日常募捐奠定了良好基础。
(二)积极发展慈善冠名基金。与各个领域对接,寻求合作,链接各方资源,通过走访对接新光耀志愿者联盟、爱莎国际学校、协和医院、问才道谷集团、市军休办等单位,协商开展合作,在总会设立慈善冠名基金。2023年,各爱心企业、社会组织等在市慈善总会新建慈善基金693支,其中百万元留本冠名基金2支、冠名基金5支、小额冠名基金2支。据统计,截止2023年底,以爱心企业、社会组织为主体在总会发起设立的各类基金总数已达912支,其中留本冠名基金33支,冠名基金39支,小额冠名基金62支,专项基金4支。
(三)重点发展社区公益基金。2023年,我们积极落实市民政局出台的《武汉市社区公益基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》,采取激励政策,对新设立的社区公益基金取消初始资金限定、免提管理费,并投入资金给予实时配捐和奖励性配捐,引领各区慈善会跟进,充分调动各街道(乡镇)、社区(村)设立社区公益基金的积极性。据统计,截至2023年底,全市社区公益基金规模达到1800多支,其中在市慈善总会设立的社区公益基金数量达774支,总会本级社区公益基金共计募集资金已达到1500万元,街道、社区已开始使用公益基金为社区赋能,开展社区建设、困难帮扶、慰问老弱残幼等项目(活动),充分利用“五社联动”工作机制助力共同缔造,为全市社区建设、基层治理发挥积极作用。
(四)积极开展专项募捐。甘肃、青海发生地震后,市慈善总会迅速行动,对外发出倡议,开通募捐渠道,接收社会爱心捐赠,募集款物达734万元,其中物资价值684万元,善款50万元,及时发往地震灾区,用于救灾和灾后重建,切实发挥了应急慈善的积极作用。
二、以项目为载体,推进慈善救助落实见效
(一)传统精品项目有序推进。“慈善情暖江城”筹募款物334万元,走访慰问困难高龄老人、困境儿童、困难退役军人、医护人员等近1.8万人次,惠及11家社会福利机构。“‘抑’路阳光”筹集善款10多万元,751人次参与爱心捐赠实施了“90天陪伴者训练营”、“525我爱我运动无郁行动百人健心跑”、“青少年夏令营”等活动。同时在青山区、新洲区建立3个“阳光驿站”服务点,为青少年抑郁症心理健康提供康复服务平台。“‘心’动加油站”为全市14个区的23家养老机构完成25台AED(自动体外除颤仪)设备安装,并开展了125人的心肺复苏及AED理论与实操的线下培训。
(二)定制项目精彩纷呈。联合“大爱人生慈善关爱基金”、长江日报为凉山州西昌市阿七镇白塔村孩子捐建“苏正民”公益书屋,为凉山的孩子打造更多的读书空间。联合中华慈善总会、索菲亚家居股份有限公司、“索菲亚慈善关爱基金”共同建立的“幸福家园·索菲亚童心书屋”在新洲区辛冲街中心小学落地,提升学生们的阅读环境质量。联合武昌慈善总会、武昌区总工会、武昌区中华路街办事处、武汉十大街区共同开展“爱心冰箱”公益活动,收到捐赠的爱心饮品1000箱。联合“武汉军休•公益助学基金”、长江日报开展“红色基因代代传”助学金发放活动,为27名来自湖北恩施州、宜昌五峰县和红安地区困难家庭的大学生发放13.5万元助学金,并组织武汉军休干部带领受助学子们赴武汉二七纪念馆瞻仰先烈,开展思想教育。
(三)合作项目成效显著。配合中华慈善总会慈善医疗援助项目,为298名重病患者发放价值189.66万元的专用药品。与湖北省慈善总会及参与联动的各区慈善会保持顺畅对接,完成“幸福家园”“医路同行”“童享阳光”三个慈善项目的日常执行和管理工作。拨付资金331.76万元,约210名重病患者、困境儿童受益。
三、创新服务举措,积极助力大众慈善全民慈善
(一)以社区公益基金助力基层社会治理。社区公益基金是我会重点关注和大力发展的慈善冠名基金,按照《武汉市社区公益基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》要求,与民政联手推动,着力引领各区慈善会共同做大社区公益慈善资源“蛋糕”,助力“五社联动”向纵深推进,助力“共同缔造”活动深入开展。全市社区公益基金发展驶入“快车道”,成为“五社”“动中联、联中动”的重要推力。2023年,武汉市已有90%街道、30%社区建立社区公益基金,社区慈善基金设立,凝聚了社会慈善力量,强力助推了基层社会治理。2023年社区公益基金支出 175万元,支持56 个社区治理项目,普遍惠及各社区居民。
(二)以项目共建助力“政府救助+慈善救助”相衔接。根据民政部、省民政厅、市民政局关于推进政府救助与慈善救助衔接的相关文件精神,为解决困难群众“急难愁盼”问题,2023年,我会进一步动员会员、基金设立单位,设立“‘善’泽江城”慈善项目,筹集2.8万元,帮助14名困难群众。对实施政府救助后生活仍有困难的家庭或个人,给予慈善帮扶,助推兜牢基本民生底线。
(三)开设慈善信托助力乡村振兴。开展慈善信托知识宣传,推动这一创新发展慈善事业的新型方式被更多捐赠主体所了解,努力形成慈善事业发展新动力,开辟慈善信托新路。2023年,新设立“国信善·华源证券乡村振兴”双受托慈善信托5支,吸纳爱心资金160万元,助力乡村振兴。设立“国通信托·国浩公益慈善信托”,按照委托人意愿,与国通信托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双受托人开展孤寡老人医疗援助活动。
(四)引进AI技术提升慈善美誉度。2023年,总会与时俱进,积极探索引入科技资源,助力提升慈善形象和美誉度。与黑镜科技公司协商,以捐赠方式引进该公司价值50万元的“数字人”科技资源,制作总会“数字人慈善形象大使”,嵌入公众号和网站,探索初步开展人工智能公众交互咨询,以科技新技术为总会对外宣介赋能,有效提升了慈善形象。
四、突出慈善文化传播,营造慈善工作氛围
(一)抓好自身阵地建设。加强总会官方网站的维护,及时更新慈善信息,2023年,发布信息360篇(次),其中图文信息243篇(次),视频25篇(次)。加强微信公众号的维护,共推送各类海报、新闻、通知等信息144篇,其中制作会刊12期。加强微信视频号的维护,发布慈善短视频共20篇,展示总会在自身建设、慈善救助、公益宣传等方面重点工作,有效提升了慈善组织形象。
(二)编制好慈善“蓝皮书”。2023年,总会继续开展《武汉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报告(2022)》编制工作,总结2022年度全市慈善会系统参与慈善公益的概况,记录总会过去一年的重要工作和案例,研究我市慈善事业发展趋势,为我市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。
(三)强化“9.5慈善日”主题系列宣传。启动我市第八个“中华慈善日”主题宣传暨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颁奖活动,开展总会成立30周年宣传活动,人民日报、学习强国等18家主流媒体共发新闻74篇次。开展两江四岸慈善主题灯光秀活动,广泛动员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公益慈善,营造人人参与慈善的浓厚氛围。开展慈善法规有奖竞答,引导市民了解中华慈善日、学习慈善法规、规范进行慈善活动。
(四)加强重点慈善公益活动宣传。联合长江日报、武汉晚报、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,春节前夕共同开展“人人都是健康宣传员,百名武汉志愿者在行动”公益活动。链接爱心物资,组织开展慰问,发放“健康包”等。联合长江日报长江公益、武汉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,开展“致敬高温下的劳动者”公益行动,招募志愿者、爱心企业代表慰问坚守在一线的高温劳动者们。通过8场活动,筹集30多万元物资,为近5000名一线劳动者带去清凉。五一劳动节、六一儿童节,以致敬光荣劳动者、志愿服务公益课、无人机科普课进校园等内容,策划并组织3场“慈善在行动”主题活动,分别走访慰问劳动模范、留守儿童等群体,受益对象近300人,筹集爱心款物近30万元。
五、强化规范要求,提升自身建设
一是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,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活动,将党建工作与慈善工作全面深度融合,坚定把稳新时代慈善事业发展之舵。严格落实“下基层、察民情、解民忧、暖民心”实践活动,通过参与“城市体检”,实施“书记项目”,办好民生实事,为对口联系的3506社区引进企业资源,注入社区慈善基金,帮扶困难党员群众,推动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。二是配合慈社处做好《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动新时代慈善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》起草、意见解读、责任分工及贯彻落实等项工作。三是成立志愿服务总队,发展志愿服务团队22支,志愿者近8000人,对推进慈善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。四是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,完善行政管理、内控、党建等制度,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要求,提升总会工作规范化水平。
由于网站流量大,实时数据加载慢,请耐心等待